UI培训
400-996-5531
通过一段问答式的内容来解决一些新人成长的迷惑及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互联网行业什么岗位最容易产生迷茫,大概非设计师莫属。临近年末,我发现设计师身上容易出现这样几个现象。
一:迷茫感,回顾一年感觉进步甚微,没有什么收获,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二:年关将至产生紧迫感,往往压榨精力能产出一些不错的作品(感觉无作为后刻意努力的结果)
三:对于下一年没有任何规划,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四:一段时间努力后取得一定成果,然后开始懈怠并自我满足。
以上问题不是臆想,部分取自我个人的经历,部分源于来找我解惑的新人设计师(当然我自己也是新人设计师)。概括下来迷茫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自身和外界。自身而言即自我感觉不满足于当前境况,不满足自己的状态,不满足成长速度,不满足薪资回报等,外界而言,行业变化剧烈,从传统的UI界面设计师到UX交互用研,再到全链路/产品设计师,以及今年下半年兴起的UGD设计师,上一个概念还没有熟悉更别提掌握,下一个新生概念却已经慢慢炒起来,在各种设计理念与方法论的大杂烩里,设计师很容易迷失而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针对不同层级的设计师,其实有很清晰路径来应对自身发展。概括来说新人重基础,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非新人则注重个人核心技能向的培养。
下面会通过一段问答式的内容来解决一些新人成长的迷惑及工作期间遇到的问题。我个人是非科班出身,目前毕业半年,任职于珠海猎豹移动。上面所述的迷茫我全部经历过,我经常会在极度自信和极度自卑中来回跳跃(借用傅盛对马化腾的叙述)直到最近一个朋友来询问一些经验时我才意识到,大家都有同样的问题,也都期待着一些有意义的解答。我尝试和那位朋友沟通,把沟通期间的内容整理并发布,希望能解决处于新人阶段的设计师一些问题,其中不足的地方也希望前辈等指正,大家集思广益也许会有更好的答案。
下面开始正文。
问题一:感觉平时没有完整的工作流程经验,不知道从何下手?
这个问题实际上应该拓展为两个方向来解答。
一:完整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惑的人群是中小公司的设计人员,对本公司的产品设计流程不自信,对大厂的标准工作流程又不了解。这个问题存在且比较尴尬。大厂工作流程的专业性有保证,适用于成熟的多人协作体系,尴尬的是这种专业的流程对应着细分的专业化岗位,例如用户研究设计师,交互设计师,而这两个岗位,中小公司大部分是没有的,很多交互工作用户研究分析工作都是由产品经理或者UI设计师独立完成。因此,专业化的流程对你所在的工作环境或许并不适用,而当你加入一个大型公司后,整套工作流程你会在短时间熟悉并熟练参与进去。
从这一个角度讲,中小公司的新人设计师切莫照搬一些大厂工作流程,很难匹配到实际工作中,但专业化的流程对我们的工作的确有一定指导作用,整套流程会为我们提供一个专业思考模型。
为什么要先由产品经理出文档?产品经理负责业务向内容,属于产品设计中战略层和范围层的需要优先考虑的内容。
为什么要有用研设计师?因为调研来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更有效的设计,能帮助我们创造更优秀的体验。
为什么有交互设计师?信息架构交互逻辑需要由专业的人来完成以保证产品的高效易用。
我们没有专业的人员来匹配这些岗位参与到产品设计流程中,但这些岗位及对应的工作内容却为我们提供了思考方向,作为公司仅有的UI设计师,在执行设计时你要考虑业务向的产品目标,考虑如何更好地完成业务指标;要调研几个真实用户,获取一些数据支撑设计;更要在拿到原型后思考交互是否有问题,没大问题则考虑是否有优化的机会点。
这些可以思考的关键节点就是我们需要下手的地方,将专业工作流程转化为思考模型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并养成习惯,直至某天在接到需求后很自然询问产品这个需求的业务目标是什么,验收标准是什么,关键指标又是什么。这时候你就成长为一个懂得思考的有一定专业性的设计师。
最后补充一下网易的工作流程,该流程从刘津的《破茧成蝶2》中有提到。
在刘津优化之前的协作流程如下
产品经理请求用研同学做调研,用研同学输出一份用户研究报告交由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粗略浏览后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文档交给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师产出交互稿经由产品经理审核后给UI同学完成所有设计。
优化后的流程如下
大概的业务需求提出后,用研同学主动和产品沟通,探讨调研的目的获取关键数据,提供自己的专业意见,在调研过程中,交互设计师开始根据部分调研结果寻找竞品进行竞品分析,用户研究报告和竞品分析完成后,设计师们邀请产品经理一起定义设计方向,然后完成最终的输出。优化后的流程很明显的规避了以往设计人员相互割裂的问题,将不同工种的协同融合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闭环或创造价值的闭环,前面的工作成果在后面的工作中得到延续,并且大家参与度高,互相认同度高。这样的协作流程不是以产品经理为核心,而是多向人员共同驱动,产生1+1大于2的效率和成果。
二:如何积累完整的项目经验?新人加入公司并不一定能立即接触到完整的项目,更多的时候像一个螺丝钉,负责很小的模块内容的设计,我记得大三时在蘑菇街实习时,每天只做两张banner,后来才知道单张app首页banner的量级有千万,因此千万不要小看你在做的任何工作。概括下来,想要获得更多的项目经验有三个途径。一是内部途径,即逐渐参与到公司重要项目中,逐步积累经验。二是外部途径,通过熟人介绍,或者社群以及外包分发平台获取外部项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接外包,从而积累完整项目经验。三是特殊方法即产品redesign。
首先是第一种途径
一般半年到一年,新人设计师的技能和经验就应当足够支持你参与一些层级更高的项目中去了。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参加工作之初,如果不是有很丰富实习经历的同学,是没办法合格的支持设计工作的,因此需要通过leader引导,以及自身的刻意学习来逐步完善基础技能以及拓展辅助技能,提高自身,进而能承担更多工作。
与此同时要恰当的展示自己,需要展示的第一点是态度,勤奋学习,求知若渴的态度;努力工作加班工作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态度。第二点是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认真对待接到的每一个需求,争取在80分基础上做到100分,除去完成基础设计工作之外更要投入足够的思考,并能阐述清楚思考路径。第三点,主动发现需求点并推动其执行落地,毛遂自荐主动申请需求。
然后是第二种途径
想要接外包最好有足够的人脉资源,这些人脉资源一方面来源于自己的人脉关系,一方面来源于他人介绍,可能会通过朋友圈、社群等很多途径取得联系并对接外包需求。
案例1,我再大学期间参与过很多在校项目,同时帮助很多老师同学做过设计需求,这就是我的有一部分人脉资源,他们有需求会优先想到我。
案列2,我加入一个设计圈子,里面不定时发布一些外包需求,恰好有时间且有能力的人可以对接并获得这份外包。
案例3,最近工作较少,时间空余很多,我决定去外包分发平台寻找需求,最终我在码市/特赞等平台接到外包。
案例4,我在UI中国发布有很多作品,最近有一个需求方从UI中国上取得我的联系方式主动联系我对接需求。
最后是第三种途径——redesign
没有真实项目又想通过练习提高能力的同学可以考虑通过产品redesign来实现练习的目的。redesign并不是指狭义的重新设计某个已有产品,还包括将一个想法从0到1设计成一款产品的过程。例如我想要做一个社交类产品,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业务目标及业务目的,即我做这样一个产品希望达成什么业务指标,希望解决什么问题,用户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产品如何解决用户的问题等等,业务的思考,对用户的研究是设计一款产品的第一步,随后则是完成竞品分析及交互架构相关工作,最后完成视觉稿的产出。产品设计师未来发展趋势越来越倾向于思考与分析,新人设计师应该尽早养成将思考和分析贯穿设计始终的习惯,尽早完成业务驱动,价值驱动的转变
redesign的作品既可以放在作品集里作为应聘求职的砝码,也可以上传到设计平台作为经营个人品牌形象的基础。
问题二:你平时是怎么自我驱动的?
自我驱动是所有人所有职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新人更加迫切的想要成长、追赶,因此潜意识对自己要求较高,希望获得一种稳定的自驱动方式。事实上大部分人是无法按照个人预想的那样保持一个持续的自驱动的,想要完全靠个人毅力保持稳步自驱动的人可以阅读《自控力》这本书,想必会有很大收。接下来我要讲一些更加取巧的方式,取巧也就意味着更接地气更容易落地的自驱动方式。
一:成本驱动
成本驱动我放在第一个,因为这是最简单粗暴有成效的驱动方式。由于我们对成本和回报都有一个一致的预期,即花费成本应当获得收益,因此当我们在一件事情投入成本后,我们会更加倾向于坚持这件事直到获取预期的汇报。这种预期应用在自驱动上一样适用。
以自学C4D技能为例,网上有很多教程案例,获取这些内容非常容易,因此你不会很认真的完成教程,最后花费了较多精力但学习成果不佳。如果这份教程是你报班所得,或者花费成百上千购买所得,那你会很认真的完成教程以不辜负所花费的金钱,因此这次自学可能会卓有成效,当你获得技能的提升足以匹配你花费的金钱时,你才会满足。
再如你为了自学插画一狠心购买了ipad pro,相信你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很拼命的去自驱动学习与练习,整体逻辑一致,付出成本以期望回报,回报与预期不一致时需要通过继续努力来达成平衡,这样就实现了自驱动的目的。
二:目标驱动
大家都知道OKR目标与关键成果法,核心在于确定的目标与可验证的成果。目标驱动的逻辑就是这样,在我们玩游戏时很容易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就是因为其设定了清晰地目标和成果,你的每一步操作每一点付出都对应一个目标且达成后会获得可观的收益,如升级、排行榜等体系。
要将这个模式引申到我们的驱动上,需要我们设定清晰的目标,包括长线的大目标和短期的小目标,一个大目标由无数小目标组成。如大目标是2018下半年能在交互设计领域有所突破,它可以被划分为无数小目标如分别掌握信息架构、原型绘制等技能。设定清晰目标后按照一条明确的脉络来自我驱动去完成,完成每个小目标后可给予自己一定奖励,购物或者吃东西都可以,逐步养成习惯。
三:互助驱动
互助驱动是目前一个主流的自驱动解决方案,因为大部分人自控力都比较弱,因此更加适合通过外部力量的介入来逼迫自己。这样的案例有很多,比如九五二七的团队,定期招收想要自我突破的设计师,在缴纳一定金额的保证金后方可加入,只有按时按量完成任务才能收回那笔不菲的保证金,金钱驱动下设计师会尽力的完成任务从而达成自驱动自我提升的目的。如果不信任这种金钱激励的方式,可以加入一些免费的设计群体,或自己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自己的自驱动群,互相驱动。此类案例如一周一练、每周临摹、UI 100day等。
问题三:你是否一个很明确的学习规划?
答案是肯定的,尤其在年关这种关键节点,最适合回顾自己的成长以及为新的一年制定计划。
自省、回顾梳理是制定规划的第一步,以下提供一个梳理模型。
1.上一年,我做了哪些工作?分别是设计领域的什么方向?在这各个方向我是否有所突破成长,还是停步不前?
2.上一年,我进入了哪些新的设计领域?学习了哪些新的设计技能(技能不等于软件)?
3.上一年,我所做的设计是否对业务有很大的推动,数据如何?
接下来以我自己为例,分别回答并罗列这几部分内容
1.上一年,我做了哪些工作?分别是设计领域的什么方向?在这各个方向我是否有所突破成长,还是停步不前?
我参与了公司APP、小程序等新产品的设计,以及维持公司常规产品的运营设计,包括毒霸导航,金山毒霸、猎豹浏览器等。
因此我参与的设计细分领域分别是产品设计,交互设计、UI界面设计、运营设计、动效设计、插画设计等等。(具体划分方式依照自己的爱好,例如插画设计主要应用于运营设计中,因此可以将其合并。)
在其中的很多方向,我都有一定的进步成长,但仍有很大成长空间,我对业务有了更深的理解,再设计过程中逐渐习惯参与到产品设计的上游,去思考更多业务数据上的内容来推动我的设计方案向更高层次晋升。
在几次产品redesign过程中,我进一步学习了信息架构等交互设计领域的技能,进修了网易的交互课程,对设计分析及流程设计有了进一步认知。(如此按照顺序分别回顾参与的各个设计方向,有所成长还是停步不前,这将作为后面制定计划的依据)
2.上一年,我进入了哪些新的设计领域?学习了哪些新的设计技能(技能不等于软件)?
动效设计、3d设计(c4d),用户体验设计。基本属于跟随设计潮流而自驱动学习的内容,例如c4d用来做运营需求是一件利器,用户体验设计是产品设计的一环,有助于对用户进一步了解,从而预测用户行为,输出更契合用户心理的交互模型。
3.上一年,我所做的设计是否对业务有很大的推动,数据如何?
上一年我所做的设计对业务有一定帮助,依据是我所收集的一些数据。例如我为公司一个小程序重新设计的签到模块,再上线后拿到第一周数据,收入提升38%、核心任务完成率提升24%,后面几周的检测数据这个值还在进一步提高。由于这一个模块并没有新的内容规格改版,唯一改版的部分是UI,因此这部分数据提升来源于设计优化,这样我们的设计便被量化并因此有更高说服力。
结合我回顾自己一年(实际半年,上半年在学校处理毕业事宜,下半年入职正式工作)的成长,我制定了下一年规划。
规划的逻辑如下:掌握及精通已有技能;完善技能树拓展新技能;弥补设计环节中的薄弱项;跟随设计趋势,紧随设计风口。另外,你的规划应当立足当下,选择与自己在公司负责的工作相关的模块进行针对性提升,从而在日常工作中发挥更大价值,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晋升机会。
问题四:你自学大概的一个体系是怎么样的, 我觉得我就是学的太杂碎了,不成系统?
UI/产品设计师自学可以概括为两个方向,思维和技巧。
技巧指的是我们的实操技能,例如UI界面布局能力,视觉设计能力,运营设计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来逐步提高。例如我会在每两个月进行一次完整的产品redesign,作为练习的同时也可以印证所学。
思维则指的是产品设计思维,最早的产品设计思维侧重用户体验方向,而如今产品设计思维则涵盖了业务向的思考和交互体验向的思考,两者互相促进分别处于产品设计的上游和下游,使产品设计师的设计流程贯穿始终。
产品思维的培养最佳的方式是跟随项目成长,从需求评审会到用户调研和竞品分析你参与的每一步都在帮助你构建产品思维,当然在这过程中应当勤于思考并记录一些关键技巧。学会在每次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可以写随笔也可以制作PPT。
另外一个能促进我们快速成长的就是广泛、大量的阅读,以国内为例,优设上可以读到大部分优秀作者产出的经验总结,但这种文章虽然是总结性质的,但无法成为系统,这是碎片化阅读的通病,因此这类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只可作为积累,而不能作为设计思维的主干。
真正系统的学习,建议去阅读完整的书籍,例如学习初级交互设计可以去看《破茧成蝶1》,并以此作为交互思维的主干,之后阅读其他的文章片段作为对这个交互思维的补充。阅读书目最好是实体书,记忆效率较电子书要高很多,经济不允许的话也可以阅读电子书,但要学会自己梳理大纲并做好笔记(笔记应用推荐Evernote)。不要大概的浏览,看完感觉学到了什么东西实际上都忘了。其次 看文章也要梳理纲要,看完要记得复盘,复盘很重要, 碎片化学习其实没办法,真正系统的东西梳理出来都是要成本的, 所以自己要勤思考,一些好的点子记录下来,最好锻炼着自己写东西,总结沉淀, 其实整个设计过程有一个很简单的系统逻辑,就是《破茧成蝶》里面提到的五个层面, 战略层、范围层、 框架层、结构层、视觉层,这是一个思考的逻辑+产品设计的逻辑。 看过的东西记录下来,定期复盘保证能记住的基础上, 尝试去运用,用在工作中的项目中或者用在自己的概念稿设计中。
I-知识输入(Input)-P-问题导向(Problem solving)-O-输出见解(Output) 这个过程确实很重要,只有自己输出了才算看过了?
这个问题的前半部分提到的实际上是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即问题导向。提问者对个人知识系统的积累还是遵循一定逻辑的,这个I-P-O的概括很务实,契合平时的传统UX设计的工作模型。知识输入即个人积累,技能积累,方法论积累等等,问题导向即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设计模式,例如降低登录注册的流失率,例如提升表单的填写效率等,输出则是对知识积累与项目实践的复盘,将碎片化的经验梳理并加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值得所有人借鉴,即积累——实践——复盘——输出总结,这也类似很多公司上线项目到复盘的整个流程。
而是否一定要输出才算掌握知识呢?这肯定是不强制的,不一定要输出,每次输出都应该慎重,积累足够了在输出,不然就是为了做而做, 对我们刚起步的设计师来说,更重要的是输入信息-确认输入的信息-记录有用信息这样一个过程。输出经验总结是一种复盘以往知识,巩固知识体系的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办法,只是一个比较推荐的方法。重点不在输出,而在复盘。以阅读书籍为例,我通常会先阅读目录,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再了解每一章节的大纲,在心里形成一个大概的模型,即这本书整体讲述什么,每一模块讲什么,按顺序或按需去阅读。一天一章,读完重新回顾下这一章讲述了什么内容,通过对此章的叙述纲要做笔记来梳理内容,梳理多次直至记住我认为比较关键的一些点,因此一本书可能要读很久,但阅读完毕后有一定收获。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两遍阅读法,第一遍不求甚解,快速的浏览一遍,有个大概印象后再逐步拆解每一章节每一模块,最终的目的在于记住书中的精华,可能是概念也可能是方法论,复盘时要达到能清晰地阐述理论并能举出案例的程度,或能够完整的将方法论应用于实际案例中的程度。
最后再次强调,重复盘不重输出。
我是中文系出身,因此会喜欢写一些东西,大家成长环境不一样,应当发挥所长的同时有意识的弥补短板。我在大学期间除了日常的审美锻炼,最多的时间就是用来研究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等产品体验向的知识体系。我记得很清楚,后来流行起来的用户画像、信息架构等专业的设计概念都是我大二时就在学习和练习的手段。因为我意识到自己专业的局限,而刻意去弥补我本来不擅长的交互体验领域。
而提问者本身是经管系出身,属于商科,对于战略性方向性的内容要更加敏感,因此可以在平时的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多多向业务向拓展,与所学印证,说不定会起到不错的效果。但也要结合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的需要来选择方向,不然可能你学了很多业务方向的内容,在工作中无法用到,没有产出,也就无法发挥价值从而被团队认可。
交互这块,你国外的你有看哪些?首先我们不能否认,国外的各个设计领域的发展的确要早于国内,尤其在交互、用户体验等领域,有更详细的培养流程和知识体系。国内艺术院校于近两年才开设交互设计专业,我所接触的该专业的学姐最后从事的是运营设计。但当前的环境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坏的,国内设计理论与方法论在近几年其实迎来了一个爆发期,得益于越来越多互联网产品的创新,尤其是各大厂的UED团队,为国内设计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
到现在,国内产品设计与用户习惯是直接挂钩的,有些国外的规则或许并不适用于国内,我们已经将很多知识本土化从而发展出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和方法论。这或许不是最先进的,但一定是最适合本土的产品和用户的。因此比较推荐大家更多的阅读优设、UI中国等平台的文章和一些设计案例。这些足够帮助新人设计师构建一个比较系统专业的知识体系。广泛的阅读后,需要持续的吸收、复盘完善自己的知识树,结合工作经验形成属于自己的设计方法论,用于指导日常设计。
最后,写一段总结的话吧。作为新人设计师应当一直保持一个明确的目标,避免产生迷茫感,不要因为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影响到自身。专注于提升工作效率和提升自我。在追求更高效率的过程中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方法论,使用这个契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可以几倍的提升你的设计效率,快速走出设计新人的范围。效率很大程度是针对企业提出的,我们任职于一家公司应当以创造更大价值为目标,或者说更高效的创造价值,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但为企业服务不是我们职业生涯的全部,想要追求更高的岗位,收入,想要实现自我更大的价值,想要改变自我定位,这要求我们保持一个提升的曲线,脱离舒适区不断学习,而学习最重要的则是思考,吸纳知识,巩固知识,沉淀知识,最终形成自己的东西乃至输出优秀的内容,这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定律。
现在的迷茫不值得自卑,因为它意味着你想要脱离舒适区开启奋斗征程,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现在是最坏的状态却是最好的起点,莫欺少年穷,加油。
填写下面表单即可预约申请免费试听! 怕学不会?助教全程陪读,随时解惑!担心就业?一地学习,可全国推荐就业!
Copyright © 京ICP备08000853号-5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508号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T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